不会淡忘的那段时光 ---献给曾在青阳插队的兄弟姐妹
陈国良 近闻昔日在青阳插队的知青中有热心人士奔走张罗,召集了百余位同地、同龄、同命人相聚叙旧,惜未目睹。后拜读贺镇德先生聚会时所写《忆下放》诗,感而和之。
那段时光似乎已很遥远, 渐渐地已经被世人遗忘。 四十年前的那个特殊岁月, 风云变幻近乎疯狂。 一群懵懵懂懂的黄毛丫头, 一群迷迷糊糊的花季少年, 正吮吸着文化知识的乳浆。 突然之间,命运改变命运转向, 走出了汲取知识的宁静课堂。 千千万万激情昂扬的同龄人, 顶着“知识青年”的桂冠, 义无反顾地上山下乡。 一批来自合肥的初高中生, 第随着时代的旋风, 飘落到九华山麓, 分散在青通河畔, 地图上标明青阳的地方。
好奇的目光盯着陌生的村庄, 笨重的农具压上稚嫩的肩膀, 天真地喊着嘹亮的口号, 要改变贫瘠山区的模样。 于是,把广阔的农村, 当成一试身手的操场。 竹制的扁担和畚箕, 承载着愚公的精神, 搬移原始的沙石土壤。 凭借农耕时代的器具, 铁打的锄头和钉耙, 竟敢和坚硬的岩石较量。
不料,现实并不像鲜花芬芳, 农忙时节必须以分秒争抢, 起早贪晚披星戴月的劳累, 湮没了诗情画意般的美好理想。 清晨,听不见妈妈呼唤你起床, 只有树上的小鸟在悠闲地歌唱, 伴随着农家老牛低沉的吼声, 在幽静的山坳里不断回响。 黄昏,看不到妈妈慈祥的面庞, 思乡的伤感在心头蔓延膨胀, 目光呆滞看向桌上昏暗的油灯, 思亲的泪花禁不住溢满眼眶。
幽僻的山村民风格外淳朴, 清贫的乡邻心地慈悲善良。 离开城市失去的亲情, 在他们身上获得了慷慨补偿。 艰辛坎坷的知青年代, 居然炼就了肌体的健壮, 没有黑板和书桌的“课堂”, 竟培育出性格意志的坚强。
初春的暖流, 深秋的冷霜, 及有我的严冬的寒雪, 盛夏的骄阳, 周而复始一如既往。 就在不知不觉的迷茫中, 流失了多少青春故事, 蹉跎了多少美好时光.....
想起那段人生不算遥远, 亲身的经历难以淡忘! 曾经的汗水、泪水、殷红的血水, 已融合在青通河中,
随延绵的河水一起流淌。 曾经的希望、失望, 乃至无奈的绝望, 也都一去不返。
脚印深深地留在了青阳一一 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。
2008年11月20日
(陈国良 合肥知青。1968 年12月至1972年1月在青阳县城郊公社杨冲大队插队落户。1972年1月招工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。2008年从中国科技大学医院退休。)
|